修身與修心 | 從六根、貪嗔癡到菩薩六度的生活實踐
這些年,門生一直在問一個問題:「修行,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」
走了二十多年修行路,回過頭看,才發現所謂的修行,從來不是一條筆直的康莊大道。
而是一條繞來繞去,時而迷失、時而頓悟的自我對話之路。
今天,門生把一些走過的心路歷程來分享。
一、從六根談起:修行,從眼與耳開始
佛法中常提「六根」——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
其中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這五根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門戶,就像鍵盤之於電腦,是所有外界訊息的輸入來源。
經由「五根」的輸入後由「意」整合,轉化成行為,再由「身」執行。
但我認為,最先需要修的,是「眼」與「耳」。
因為日常生活中,我們太容易被一句不中聽的話、一個刺眼的畫面牽動情緒。
這些聲音與影像,在我們心裡留下波紋,激起煩惱、怒氣、執著……那些從來不是突然發生的,而是日積月累的輸入,沒有被過濾,更沒有被好好處理。
如果能學會「看而不見、聽而不入心」,你會發現,心裡的風浪就小了。
而這,就是修行的第一步:修根本,從眼與耳的自律開始。
二、對治三毒:貪、嗔、癡不是錯,而是提醒
佛法說,人生的痛苦來自三毒:貪、嗔、癡。
但我想說,這三毒不是「壞東西」,它們更像是來提醒我們「該修了」的訊號。
貪,不是不能要,而是過了界線就變成執著。
想努力工作升職加薪、想過好生活沒有錯,錯的是那種「得不到就抓狂、拿到了還不夠」的心。
嗔,常常來得又快又猛。別人一句話、路上一個表情,就讓我們氣得半死。
但如果能在那一刻深呼吸一下、不立刻反應,那你就贏了情緒,也保住了自己的能量場。
癡,是最難察覺的。那種「我沒問題,是別人不懂我」、「反正我這樣沒錯」的自我迷戀,最容易讓人陷進死胡同。
這就需要用「慧」來照見,才能看清自己其實還有得修。
祖師曾說:「不怕起心動念,就怕你不覺察。」
而每一次察覺,就是一次功課的完成。
三、菩薩六度:真正的修行,是為了更好地活著,也能幫助別人
從阿羅漢到菩薩,是一段從「自救」到「渡人」的修煉之路。
佈施:不是只有金錢,而是你願意付出時間、耐心、包容,甚至是一句安慰、一個微笑。
持戒:在誘惑與煩惱面前不動搖,尤其是「口戒」,不亂說話、不批評,對修行人來說,是最根本的功課。
忍辱:別把它看成退讓,而是一種有智慧的放過。當你不再跟每個情緒計較,人生也會少很多內耗。
精進: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可能修成的。持續,不是走快,而是不停下來。
禪定:不一定是打坐,也可以是靜靜地走路、靜靜地做飯,只要心不亂,就是定。
般若:智慧不是從書裡讀來的,是你從生活裡跌倒再站起來,從一次次看破再放下中,長出來的。
我常記得祖師說的一句話:「真正的功德,是做了就忘,不留痕跡。」
而真正的修行,是在生活裡安靜地不動聲色地,活出光來。
四、修行的道場,就是你的生活
我曾在寺廟裡誦過經,讀過《金剛經》《法華經》,
但真正改變我的,是來到「希夷門」之後,開始懂得「修行不是躲進清淨的地方,而是把生活變成道場。」
有一次我問輔導員:「我來參加小道場是為了什麼?」
他笑笑地說:「祖師讓你來,不是為了讓你訴苦,而是讓你學會看到眾生的喜怒哀樂,眾生的酸甘苦澀。」
我愣了一下,突然明白:
原來我們一直以為是在修「自己的苦」,其實是在修「對他人苦的理解」。
當你能夠在日常中觀照眾生,你的眼,就不再只是眼;你的心,也不再只是為了自己而跳動。
五、一點誠懇的提醒
我曾繞過很多遠路,也曾自以為走得快,其實只是原地打轉。
直到後來,我才明白:祖師早就把靶心擺在那裡了,你只要相信、瞄準、放箭—就能中。
這就是慈悲。
修行,不是看你念了多少經,而是看你願不願意「改」。
改脾氣,改口氣,改掉自我膨脹,改掉永遠覺得自己沒問題。
那才是功德,才是轉運
修行不是為了變誰的弟子,而是為了不辜負這一生。
我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修行者,也不是來說教的老師。
我只是走過一些彎路,現在想把這些真實的感受,分享給還在路上的你。
無論你現在在什麼階段,是剛入門,還是已經累積多年的經驗,
都請記得:
真正的修行,是從修眼、修耳、修心開始。
真正的功德,不是你記得多少,而是你做到了多少,又能忘掉多少。
這條路,沒有終點。
但每走一步,你的心就更清明,你的命,就更穩。